立春与春饼

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节。春节刚过不久,寒冬即将过去,春日将至,气温渐渐回暖,万物复苏。然而在中国古代,立春可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农耕社会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周代开始,立春这一天,上至天子,下至官员,都会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礼仪志》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清帻,立清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此后历朝历代,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立春都是很受重视的节日,在古代也被称为“春节”。到了民国,1912年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则称为“元旦”,立春的重要性从此逐渐下降。

中国人对于某个节日最大的尊重,就是给它安排个独特的吃食。而中国人对春天的喜爱,也是从吃开始的。立春也不例外,中国人在这一天会吃春饼。春饼,就是中国人最家常、最直观迎接春天的方式。

春饼起源于古代的春盘,而食用春盘的习俗源于晋代,最初名为“五辛盘”。五辛盘中盛有五种香辛蔬菜,如大蒜、小蒜、韭菜、芫荽、芸薹等。或许是单独吃这些香辛蔬菜过于辛辣,唐朝的人们已经开始用饼将这些蔬菜卷起来吃了,这也是春饼最早的起源。早春各种蔬菜发出嫩芽,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关中记》说:“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且在唐代,食用春盘已经成为一种迎春潮流。《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都人仕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带上‘春盘’,供帐与园圃中或郊野中,号为‘探春之宴’”。而到了厨艺迸发的宋代,春饼也做得愈发精致。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春前一日,后苑办造春盘,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到了明清时期,春饼已成为市面上常见小吃,清朝嘉庆年间,出现了专门售卖春饼的店铺。而当时的春饼,以南京人做得最有名气,袁枚认为它“薄如禅翼,大若茶盆,柔润绝伦”。

春饼因为形状像漂浮在水中的荷叶,所以也叫“荷叶饼”。它并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美食,但做春饼一定要用烫面,就是用开水和面,因为热水会影响到面粉的筋性,这样做出来的春饼才足够劲道。和好的面擀成薄饼可蒸可烙。蒸出来的春饼皮薄透亮,但又韧性十足,很多地方又称为“筋饼”;烙出来的饼皮稍厚,带着一丝烟火气息。除去饼皮之外,配菜也同样重要。在北方,最经典的就是豆芽、韭菜、粉丝和肉丝炒成的“合菜”,再搭配上酱肉一起卷起来,就是迎春的期盼。春天的时令蔬菜有很多,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都可以滋生出不同的风味,春韭、春笋、香椿芽、嫩蒿、荠菜、榆叶……这些都是可以包卷进春饼里的春天味道。

步入现代社会后,立春已不再如农耕社会时那般至关重要,而吃春饼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春饼不单单蕴含着迎接每年第一个节气的仪式感,更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