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Vick X
春节饮食该注意哪些?
春节来到,亲朋好友、同事熟人免不了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另外,过年家家基本都是大鱼大肉,餐桌上不够丰盛仿佛都对不起春节的喜庆气氛。除去家人团聚的年夜饭,也少不了走亲访友的各种餐桌上的应酬,甚至很多人酒局饭局一场接着一场。那么春节饮食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忌暴饮暴食。“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期间餐桌上菜肴、餐桌下零食都很丰富,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难免想多动几筷子,容易出现饮食极度不规律的状态, 不知不觉中就造成了暴饮暴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疾病。很多春节期间的食品是高油盐、高热量的,如炸物、肉类、腌制类等等,不仅容易使人发胖,也更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尤其对于既往有急慢性胰腺炎、高脂血症、胆石症等疾病病史的人,更应该避免暴饮暴食。 忌大量饮酒。过年大多避免不了喝酒,尤其是为了欢度佳节许多人会选择高度的白酒,但切忌过量饮酒。酒喝多了不仅伤胃、伤脾脏等,还容易导致其他疾病,严重的可能还导致猝死。另外也要注意不能空腹饮酒,特别是高浓度的酒,对口腔、食道、胃都有害。人体在空腹时,因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时间长了还会引起胃溃疡。饮酒需适度,酒桌上没有必要为了“热闹”而过度劝酒,不想再喝了更没有必要为了“面子”而继续喝下去。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切莫因为饮酒而酿成悲剧。 老人忌荤腥过度。本来过荤、过油腻的食物就不宜多吃,而上了年纪的人就更得注意了。因为上了年纪的老人胃肠道功能会有一定的下降,所以吃太多的肉或者其他油腻高热量的东西对他们来讲,很难消化。春节期间的饮食要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合理膳食,不要因为春节而忽略他们原本的饮食习惯,比如稀饭、粗粮等,该“特殊对待”还得“特殊对待”,健康第一。 注意饮食卫生。春节期间,应当密切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及食源性传染疾病。尤其是丰盛的年菜普遍“年年有余”,有剩菜是常事,剩菜的保存和再加热等也要注意。做到生熟分开,餐具、刀具和砧板分开,注重食物加工过程中卫生保洁;避免铝制品存放剩菜防止铝化合物中毒;使用公筷,儿童尽量采用分餐制;吃新鲜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如摄入剩菜剩饭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Read More不止是饺子——你家过年吃什么?
又是一年新年到,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有关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在饮食方面也不例外。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饺子和汤圆,不同地区还有种类繁多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食品来欢度春节。 饺子 提到过年,人们立刻便会联想到要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是北方的风俗,近些年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队伍当中。北方各地吃饺子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是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则是年初一。饺子如此受欢迎不单单是因为“好吃不过饺子”,还因为它们多种多样的吉祥寓意。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汤圆 在南方不少地区,汤圆有着跟北方的饺子一样重要的地位,是雷打不动的新年第一餐。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如四川、重庆等地区的人会用自制的汤圆粉或市场上出售的干汤圆粉制成各种馅心的汤圆,润甜可口。 鱼 不管北方还是南方,过年吃鱼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年夜饭的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的踪影。“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鱼是除夕年夜饭上最后上桌的一道菜,端上来后基本不会吃,有些地方则是把头和尾留到明年(正月初一),祈盼新的一年“有头有尾”。 万年粮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Read More小年吃什么?南方北方大不同
小年是春节前夕的传统节日,小年一过,中国人就要正式开始“过年”了。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小年也有多种多样的美食传统。南方北方不仅在小年的饮食风俗略有差异,甚至连过小年的日期都不尽相同——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一些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在中国神话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向玉帝述职的日子,而不论南北都有许多与灶王爷相关的有趣饮食风俗。 饺子。北方人逢年过节最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饺子了,小年也不例外。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各种馅料美味的饺子一辈子也吃不腻。更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包饺子,从和馅到擀皮,从包饺子到下锅,过程不仅温馨而且年味十足。人们常说“送行饺子接风面”,小年吃饺子也有为灶王爷送行的寓意。 糖瓜。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传说灶王要到天庭汇报家家户户一年的行为,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让他上天多给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生活会更幸福。另一种是说人们想用黏牙的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在天庭说人间的坏话,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 杀猪菜。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在小年这一天会杀掉一头养了一年的膘肥体壮的猪,然后去毛剖腹切块,开始做杀猪菜。到了晚上,杀猪菜也做好了,忙碌了一天的家人们也都回来了,然后就会围坐在一起吃杀猪菜,酸菜炖肉和蒸猪血,热闹非凡。 汤圆。虽然很多北方的朋友对南方的肉馅汤圆难以接受,但在南方汤圆有着和北方的饺子一样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小年的汤圆还非常的有讲究。要是家里杀了猪的就做猪肉馅的汤圆,没有的话就做糖馅的。不过汤圆也是可以分享的,家里没有杀猪的小孩子可以去杀了猪的人家吃点猪肉馅的汤圆,这样也叫做散福,把今天多余的福气散出去,到了来年福气就会回来。 粘(年)糕。每年腊月廿三是吃粘糕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蒸粘糕,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有“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寓意“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是有馅的,其外貌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Read More吃饺子的趣闻
饺子,在清朝乃至民国又叫“煮饽饽”,是深受中国北方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有一首吃饺子的民歌:“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 实际上,这也是吃饺子的趣闻。饺子作为一种年节视频,古今都有不少习俗,丰富的饺子文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趣闻。 硬币饺子有财运 饺子里包硬币,据传源于北方的民间习俗。在北方过年包饺子要包三样:第一是麸子,寓意幸福;第二十硬币,寓意求财;第三是糖,寓意甜蜜。而大部分地方是包一ing比,吃到硬币的会发财,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好运连连,这是对梦想的憧憬。因为硬币比较不卫生,一般夹到有硬币的饺子也不会吃,只要大家祝贺。过年饺子包硬币,为的是增加年的热闹气氛和神秘感,也表示了生活愈来愈幸福美满的企盼。 叩头谢恩吃饺子 清代的慈禧太后把除夕晚吃饺子当成“叩头谢恩”的礼仪。在《清末宫廷过新年》一文中,其中有关于吃饺子的回忆:“除夕之夜12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起下手做素馅煮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到天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熟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饺子大赛有奖品 据报道,在俄罗斯曾举行过一次吃饺子大赛,只要交纳500卢布报名费即可参加,最终有12人入围。比赛规则为每位参赛者面前摆有11个盘子,每个盘子里盛着14个肉馅大饺子,参赛者需要在5分钟内吃完一盘。 最终,冠军将所有的饺子横扫一空,并表示感觉良好,还能吃下更多。亚军吃下149个饺子,赢得一个微波炉。季军则消灭掉140个饺子,奖品为一套茶具。 主办单位说,他们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一次吃饺子大赛,使之成为该市的一项传统赛事。
Read More饺子的起源与历史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于东汉时期,传说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起初的目的是作为药用。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捱饥受寒,耳朵冻烂。于是在寒冬时节,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了。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而新年吃饺子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Read More